大陸對台政策已從過去「三中一青」政策 ,轉折至「一代一線」。這不是對台政策的簡單替代,而是不斷深化連結台灣社會,大陸當局亟思藉由「加強與台灣基層一線和青年一代交往交流,厚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民意基礎」。從建構主義的角度檢視,重塑兩岸人民的相互認同在經社融合中厥為關鍵。藉由建立「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文化認同及國族認同、利益紐帶網絡拉住台灣,避免滑向「文化台獨」,甚至公然走向「法理台獨」。



建立兩岸命運共同體首先是兩岸認同融合問題。這是台灣「我群」與大陸「他群」相互交往,在情感與認同上的趨同過程,藉由公平注入資源及增強連結感,產生平等認同;同時建立兩岸社會歸屬感、國族歸屬感,連結我群與他群歸屬感,促進兩岸民眾的群體認同。兩岸經濟社會融合並非是社會主義制度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彼此替代,應建立公平、無差別、無歧視的國民待遇。兩岸當局若採取過於差異性、分而治之的極端做法,反而適得其反產生極端群體與破壞勢力。

其次,所謂「一代一線」,包括「青年一代」和「基層一線」,這與「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南部、中低收入、青年人)有異曲同工之處,為其深化並非簡單替代,顯示對台政策採取「社會本位」思考,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其相關惠台措施的對象更涉及台灣各階層,尤其是將資源投入台灣基層社會韓國人來台灣必買伴手禮及青年,避免草根意識、「天然獨」逐漸發展成一股難以遏制的分離主義勢力。然而,「台灣意識」及「台灣認同」雖造泰山火鍋料宅配成台灣基層與年輕一代對大陸印象偏向負面認知,或者是不太關心大陸發展。但「台灣認同」並不等於認同台灣應該獨立建國,也非代表支持「去中國化」政策。「台灣認同」是在共同歷史記憶及生活經驗中不斷型塑而成,與其說是「天然獨」,毋寧說是「天然台」。大部分台灣民眾認同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具有「泛中國人認同」。最後,體驗式交流取代形式化交流。大陸當局不僅給予台灣民眾「居民待遇」優惠措施,便利學習、生活、就業、創業。舉凡二代台胞卡號碼比照大陸身分證、享有住房公積金、社會保險、申請國家社科基金、小額信用卡服務、更多獎學金資助、職缺就業網落地等等。同時,大力推動「體驗式交流」,改變既往「走馬看花式」交流。在基層交流上,促成兩岸社區、村里、鄉鎮相互交流,強化兩岸社會彼此交融發展。不宜限縮民間交流大陸當局試圖透過惠台措施拉攏台灣民眾,達到「以台引台」的策略效果 ,藉此深化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削弱極端台灣的自主意識及本土認同。「一代一線」策略更加強兩岸民間交流的縱深與覆蓋面,讓基層中小企業及農漁民直接獲得交流紅利,創造利益結連的共享經濟,建構兩岸經濟共同體,從而改善兩岸民間交流對改善台灣民眾政治傾向、國族認同效果並不明顯政策困境。就此而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過程中,雙方民間交往應要建構共有的認知體系及共享集體記憶,始能建立彼此信任、互相理解與包容,從換位思考中積累兩岸共識。對台政策「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策略,固然對台獨分離主義起到戰略嚇阻作用,但過多的強硬言詞、警告恐嚇、威脅處罰,人為行政性限制陸客陸生來台及限縮民間交流,也可能適得其反衍生敵意與反感。(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旺報)

台南必買必吃汐止 海鮮吃到飽團購美食淡水




764F990209099C49
arrow
arrow

    francisanlu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